根據這些專家劃定的界限,


90%的美國老年人患有高血壓;


近一半的女性患有所謂的性功能障礙;


超過4000萬的美國人需要吃藥降低膽固醇。


 


媒體也一味追求新聞頭條效應,不斷地推波助瀾,于是新發明的疾病就會被渲染成普遍的、嚴重的同時又有藥可治的一種病。


 


雖然偶爾也會有人提出對藥品或疾病的不同看法或質疑制藥商所宣稱的患者數量,但這些聲音往往也會淹沒在制藥商們瘋狂的促銷廣告的狂轟濫炸中,引不起公衆的注意。


在制藥商的操縱下,定義疾病的邊界被擴展得盡可能地寬泛了,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導致這種莫須有疾病的病因卻被他們描述得盡可能地狹隘了。


 


 


 


在藥品營銷業內,


像心臟病這樣一種由于很多因素導致的常見的健康問題,往往僅僅被歸因于人體膽固醇含量或血壓的不正常;


 


要預防老年時臀部骨折,健康女性要做的就僅僅是在中年時提升骨質密度;


 


而憂郁症則僅僅被歸因爲大腦中複合胺含量的化學性失衡……事實上,這些都是再過時、再狹隘不過的解釋了。


今天,像衛生保健領域發生的大多數事情一樣,在全球藥業巨頭的強力影響下,我們的疾病觀念也正在被按需塑造。隨著病因關注點的狹隘化,我們已越來越分不清什麽是健康?什麽才是疾病?個人或團體往往要爲此付出昂貴的代價。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說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那麽與其耗費數十億資金購買昂貴藥品來降低健康人群的膽固醇,還不如把這些錢花在促進減少吸煙、加強運動、改善飲食等倡議運動中更有效。


在販賣疾病的過程中,制藥商有許多種不同的營銷策略,但所有的策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兜售恐懼利用女性對心臟病發作的恐懼兜售更年期是一種荷爾蒙缺乏症狀的觀念;利


 


用人們對過早死亡的恐懼兜售高膽固醇需要藥物治療的觀念。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被大肆宣揚能治療某種疾病的藥品有時恰恰會導致這種疾病:長期的激素取代療法會增加女性患心臟病的風險,抗抑郁症藥品則有增加少兒自殺傾向的風險。


 


至少有一種曾經名噪一時的降膽固醇藥已經退出了市場,原因居然是它會有導致死亡的風險。最可怕的一個案例就是,有一種治療常見腸胃問題的藥居然導致一些患者因嚴重便秘而死亡。


然而,遇到這種問題時,政府監管部門似乎更有興趣保護制藥業的暴利,而往往忽略了自己應該擔負的保護公衆健康的職責。


制藥商和支持者們爲其營銷行爲辯解說,他們這樣做是爲了讓公衆了解疾病,並爲公衆提供針對這些疾病的最新藥品信息。


 


于是,他們利用各種廣告向公衆灌輸誘導、花大價錢請名人在雜誌和電視上做專訪並聲稱這是爲公衆做健康狀況教育。


 


我們不否認,在制藥商發動的所有活動中也有一些是有價值的,有時也能促進公衆對某種疾病的了解並幫助他們做出必要行動,比如在防治愛滋病領域。然而,在愛滋病之外的案例中,這些活動幾乎毫無教育價值,都是老一套的營銷技倆:誤導我們對于病因的理解,扭曲我們對于藥品的認識,在誇大藥品療效的同時又淡化它們的副作用和花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n9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