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兄弟們,割包皮落伍了!



最新趨勢顯示,醫界愈來愈不鼓勵男人割包皮。過去需要割包皮的觀念,其實是多此一舉。


「不要割包皮?」是絕大多數男性(甚至女性)普遍的疑慮。


台北榮總兒童外科主 任錢大維 醫師的兒童泌尿門診,許多父母帶孩子來看病劈頭就問:「我兒子的包皮是不是太長?需不需要割掉?」錢大維的醫療信箱也經常接到滿腹疑惑的青少年來函詢問:「我的性器官看起來比別人小,包皮退不出來,是不是有問題」、「我想去割包皮,但不想讓父母知道」......


醫師不厭其煩回答:「包皮是身體與生俱來的一部份,作用是為了保護男性陰莖,沒事不要割,除非逼不得已,有病才要割。這是大前提。」


通常醫生要替病人動手術,病人總要思前想後考慮老半天;唯獨割包皮,不必醫生開口,幾乎都是病人主動要求,好像每一個男人一輩子總得在「那話兒」挨上一刀,變成流行手術。「這是很大的誤解,」 錢大維 醫師很不以為然。


割與不割的迷思


其實,「男性需不需要割包皮」在醫界爭論甚久,贊成派、反對派,各有各的說法。


一名高中數學老師因為排尿不順,到泌尿科診所檢查攝護腺是否肥大,醫生卻警告他,「你的攝護腺沒問題,但包皮太長容易孳生細菌,最好割掉。」


數學老師立刻花了1萬元割掉包皮,「割完之後感覺陰部比較乾燥,好像光著腳在地上走路,滿輕鬆的,」他形容。然而,過去一直都是好好的,並沒有任何不適,都已經活到56歲,醫生才叫他動手術,不禁令人疑惑:割包皮真的是病人需要嗎?


 


一般割包皮大致可區分為三種因素:


1.基於宗教信仰。全世界不分人種約有五分之一的男人割過包皮,其中絕大多數是基於宗教信仰與特殊文化背景。《聖經》記載,割禮(circumcision)是信徒與上帝立約的印記、以及與神的連結,這個觀念在西方社會的猶太教十分普遍。


2.為了治療相關疾病。譬如反覆性的發炎、黴菌感染等。


3.預防性的手術。認為割了包皮可以避免得性病、愛滋病、泌尿道感染、陰莖癌、降低女性伴侶罹患子宮頸癌機率等等。


除了宗教信仰與治療疾病非割不可之外,根據許多新的醫學證據顯示,過去普遍認為「包皮過長會導致疾病」的迷思已一一被推翻。


 


譬如,割包皮可以減少性病傳染,這是以偏蓋全。 錢大維 醫師解釋,性病分很多種,梅毒是在陰莖表皮上面長潰瘍,沒有割過包皮的男人確實罹患率較高;但引起尿道炎的淋病,割了包皮反而較容易罹患,推測是因為缺少包皮的保護層。「割包皮預防性病,還不如使用保險套,」他強調。


 


此外,子宮頸癌已被證實是與濾過性病毒有關,男人的包皮非主要因素。至於陰莖癌發生的因素,包括抽菸、個人性行為、濾過性病毒感染等,與「有沒有割包皮」並無實質關係。


 


紐約市政府在20075月曾經以「防治愛滋病」為由鼓勵男性市民割包皮,並以愛滋病毒肆掠最嚴重的非洲佐證,割包皮確實可以降低1020%感染愛滋的風險。但也引起部份專家質疑。雖然割包皮對於愛滋高盛行率地區有幫助,但是不能延伸為割包皮可以預防愛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在非洲烏干達、肯亞以及南非等地,一般最多得到愛滋的途徑是男女性交;在紐約市,愛滋高危險群卻是男同性戀與注射毒品。兩者有差異。換言之,真正需要割包皮的僅限於少數高危險群(危險性行為、性伴侶複雜、不戴保險套),而非全體男性市民。


成人要求割包皮幾乎都是心理因素居多。有些退休老兵娶了年輕太太,認為包皮過長會影響「性趣」,割了可以增加性快感。「這是以訛傳訛,」 錢大維 醫師舉證,包皮上有很多感覺神經,一旦被切斷了,性快感反而會降低,變得遲鈍。也有人因為早洩、陽痿求診,要求割掉包皮。但早洩、陽痿絕大多數是心理障礙,需要做心理治療,而不是在「那話兒」動刀。


嬰兒割包皮,多此一舉


最新的醫學觀念呼籲男性崇尚自然,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就明確指出,很多父母為了未雨綢繆割掉兒子的包皮,是「多此一舉」,已不值得鼓勵,更沒有實質意義。也有一派人士指出,替新生兒割包皮違反人道,因為他們不會喊痛。美國初生嬰兒割包皮從1950年代的90%降至目前的60%,顯示美國父母的觀念已在改變。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男性學科主治醫師黃世聰也不贊成男性無緣無故割包皮,「拒絕的病人比接受的多,」他強調。手術牽一髮而動全身,表面上解決了一個問題,很可能製造另一個問題,除非是病理上的需求才考慮動手術,譬如「包莖」,整個陰莖被包住,包皮往後推不開,龜頭出不來,導致排尿困難,甚至發炎、潰爛。但在所有男性病患中臨床案例不及1%


黃世聰醫師指出,剛出生的嬰兒幾乎100%都有包莖,新生兒至1歲平均有50%包皮推不開;到了4歲,大概只有10%推不開。


錢大維醫師根據臨床經驗強調,只有極少數兒童的龜頭能像大人一樣自由露出,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特別處理。兒童包莖現象會隨著年齡慢慢改善,到了1213歲進入青春期後,包皮會自動往後退,除非完全推不開,才需考慮割掉。但有人一輩子龜頭出不來,照樣可以生小孩、擁有正常性生活。


醫生提醒,小男生通常在67歲的階段比較容易發生陰莖感染,大都因包皮與龜頭部份粘黏,龜頭要出來卻又沒有完全出來,內部囤積分泌物、流膿,又沒辦法清洗,造成濕疹發炎紅腫,甚至形成包皮纖維化結疤,醫生才會建議割掉。


但也不見得非割不可。臨床上確有反覆性龜頭炎導致包皮纖維化的案例,使用類固醇藥膏、泡溫水即可達到軟化去除效果,治癒率高達80%「能免則免,動手術是最後的下下策,」 錢大維 醫師明確表示。


長短大小,見仁見智


到底根據什麼標準才叫做「包皮過長」?醫學上並沒有標準答案與客觀數據。


而且,包皮會隨著陰莖的海綿體充血膨脹變來變去,忽長忽短,「正如高矮胖瘦,大多是個人主觀上的認定,」 黃世聰 醫師比喻。他提供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陰莖完全勃起時龜頭會全部被覆蓋住,包皮無法往後拉到冠狀溝的位置,才能算是過長。


包皮長短與否,不是絕對因素,個人平日清潔衛生要做好,保持通風乾燥,才是首務。他建議男性上完廁所、洗完澡,儘量將包皮往後翻,他形容,「這就像是運動拉筋,加速包皮後縮並增加龜頭外露的機會。」


 


若是非割包皮不可,究竟何時動手術最好?


錢大維建議,新生兒割包皮的確比較好照顧,使用包皮環切術,手術簡單安全,用一個壓克力環套放入包皮內,外綁一條線,幾天後環套就會連皮一起脫落,不流血,十分鐘搞定。


1718歲高中階段也是比較理想的年紀,因為大都已發育成熟,身體狀況較能承受手術後的不適,可使用刀或雷射切除法,把包皮向外拉長,大約在龜頭的位置剪掉一部份包皮,手術約需半小時,23天才可碰水,1星期左右消腫。手術後龜頭大約露出1.5公分的長度,包皮可覆蓋部份冠狀溝,這是比較合乎美觀的標準。


醫生提醒,任何手術不論大小,都有風險。割包皮也會有後遺症。譬如,必須局部上麻藥,年紀太輕可能要全身麻醉,手術的風險相對提高,就曾經發生小病人對麻醉藥物產生嚴重困敏反應的案例,變成醫療糾紛。


醫生的手術經驗也很重要。萬一割過頭,包皮變得太短,導致勃起疼痛,海綿體被短包皮束縛無法充分膨脹,雖然事後可以做補皮重建手術,但外觀已受到影響。還有,術後如果照顧不善,可能發生感染、發炎,如果是特殊體質,手術結疤特別明顯突出,常常會因摩擦而產生疼痛與局部不適。


 


有些人則根本不適合割包皮。譬如過胖、隱藏式陰莖、尿道下裂、對麻醉藥品過敏等。尤其是太胖的人,看起來好像包皮過長,但即使全部割掉,陰莖還是藏在裡面,達不到效果,必須要先解決的是肥胖問題,而不是包皮問題。


審稿專家:榮總小兒外科主任錢大維、長庚醫院泌尿男性學科主治醫師黃世聰


 


曾陽晴、黃文博的包皮論


割包皮的問題在台灣很普遍, 包括 太太、媽媽、男人自己,大家都關心,但又不知道該問誰,「貧乏無知,但又求知若渴,」性學研究專家、清大 文學 博士曾陽晴形容,「學校的健康教育實在應該講得更清楚,」他呼籲。


關於包皮問題,男性與男性之間似乎十分難於啟齒,彼此也很少討論,認為是暴露自己的隱私。資深廣告創意人黃文博舉出自身經驗:台灣這方面的衛教做得實在不夠好,「明明是生理問題,卻當成道德問題,認為是不能碰觸的禁忌」。在家裡父母不講,學校裡老師語焉不詳,絕大多數的衛教都是來自偷看A片與黃色書刊,「有恐懼感、陌生感,但又充滿好奇,都是胡亂摸索。」


曾陽晴比較幸運,念國中的時候教健康教育科目的是一位觀念開明的神父,很清楚地告訴這些茅塞初開的毛頭小伙子,該如何清理、保護自己的性器官與正確的性知識。


曾陽晴觀察,某些男性的確很在乎包皮長短,甚至認為太長是一種「恥辱」。他回憶當兵入伍的時候,全連100餘名弟兄一起脫光洗澡,許多人還會私自偷偷比較,包皮長的很明顯會自卑,覺得自己沒長大,不能算是一個雄赳赳、氣昂昂的男子漢,連上廁所都刻意遮遮掩掩。


黃文博附議這種說法。對某些男人而言,割包皮和一般女性隆乳、整容,意義相同。就像不少女性羨慕別人胸部豐滿,某些男人「會和別人比較性器官好看不好看」、「介意大小、形狀、色澤」、「尋找性器官的典範」,而考慮動手術。


 


服兵役期間,周圍約有一半的同僚割了包皮,而且一傳十,十傳百,「好像流行傳染病,」他比喻。


目前擔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的曾陽晴並不鼓勵男人割包皮。他曾研讀過上百本《中國房中術》,發現中國老祖宗幾乎從不談論這個問題,也不建議該如何做。他進一步解釋,若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房中術相當於一種練功術,如果男人把包皮割掉等於阻斷血脈和氣,會有不良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n9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