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疼痛的看法


本文由台中 德昌中醫 何宗融醫師 整理補充


 


《素問‧舉痛論》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運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了人體在正常的生理活動中,經脈氣血應該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如果遭受外邪侵襲, 就會造成氣血鬱阻不通,氣血攻衝發生疼痛。


 


中醫認為痛證分為虛痛和實痛兩大類,


實痛因「不通則痛」,虛者因「不榮則痛」,此兩種是一切痛證產生的基本病機。


 


1)不通則痛(實痛)


不通是指經絡氣血不通


由於邪犯經絡(氣血運行之道路),或因寒凝,或因氣滯,或因痰阻,或因血瘀...等,致經絡閉阻,氣血不通而發生疼痛。


 


經絡學說指出,人體經絡,應該分佈均勻,舒展自如。如果邪犯經絡,就會造成經脈攣縮拘急,牽引作痛。


 


不通,也指臟腑不通


邪客於臟腑,或由於氣滯,或由於痰濕,或由於積滯血瘀,或由於燥屎、蟲結、水聚、結石...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去平衡,而發生疼痛。


 


2)不榮則痛(虛痛)


臨床上疼痛以實証居多,但屬虛者也常見。


張景岳:心主血脈,血虛則不能養筋骨,故腰膝相引而痛。


張志聰:轉筋踵下痛者,是血氣少,不能榮養筋骨也。


 


不榮則痛的意思即是體內缺血或津液不足所導致的疼痛,此種痛臨床上多稱之為虛痛,如:


髓海不足之腎虛頭痛,


腎精虧耗之腰痛,


胃陰虛之胃脘痛,


肝血虛之脅痛,


血虛筋骨失養之肢節痛皆屬此範疇。對於不榮則痛的治療當然是以補血為主。


 


3)疼痛的部位


根據中醫臟象學說,人體皮肉筋骨,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分屬於各個臟腑經絡。因此根據疼痛發生的部位,可以辨識病變在何經何臟,為治療提供依據。例如: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為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因為厥陰經脈循行脅肋及少腹,


 


又如頭痛,痛在前額多屬陽明經,


痛在兩側多屬少陽經,


痛在項背多屬太陽經,


痛在巔頂多屬厥陰經。


 


疼痛的部位是固定還是遊走,對辨證也有意義,痛處固定應考慮屬寒凝痰聚,或局部血瘀,痛為遊走性多屬風邪為患或是氣逆


 


4)疼痛的性質


對疼痛性質的辨識,有助於病證性質的瞭解。一般來說,不同病證的疼痛,有其不同的特點。疼痛得溫而減者屬,反之則為;按之痛減為,拒按或按之痛劇或按之痛不減為,或病位較深,暴痛多屬實屬;久痛多為虛或屬血分


刺痛多屬血瘀,掣痛多屬風寒,脹痛多屬氣鬱積滯,隱痛綿綿多見於久病虛寒


 


中藥透過以下的方式來治療疼痛


1.清熱藥


多用於急性扭挫傷、尿酸痛風、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的紅、腫、熱、痛(即西醫所謂的發炎),中藥的清熱藥不像西藥消炎藥藥效那麼強,所以對身體也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只是清熱藥藥性較寒涼,有些腸胃虛寒的人吃了可能會拉肚子,此時只要於處方中加點溫補脾胃的藥即可中和藥性


 


2.行氣及活血化瘀


中醫理論「氣不通則痛,血不行則痛」,血液循環不良(氣血不通)的人比較容易產生疼痛的症狀。


 


人受傷後,體內一定會有瘀血,有些瘀血較輕或較深的,肉眼不一定看的出來,看不到瘀血不代表體內就沒有瘀血,要治療疼痛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化把瘀血給化掉(化瘀),如果體內的瘀血沒有完全化掉,等將來年紀大或遇到氣候變化時都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造成氣血不通,這時候疼痛很容易就會再發作。


 


氣虛及血液循環差的人,體內瘀血不容易散去,所以,受傷後復元的速度較慢,中藥的行氣藥及活血化瘀藥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並促進氣血的流通而加快瘀血的消除,瘀血消除,疼痛及瘀青腫脹自然減輕。


 


2.補腎


中醫理論「腎主骨」,腎氣強的人骨頭生長速度快,中藥的補腎藥除了平常服用可以達到強筋健骨、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及骨質疏鬆的功效外,如果像是骨折或骨裂的患者,服用補腎藥還可以加速骨折癒合的速度。


 


3.去風濕


去風濕藥可去除關節、肌肉中的風氣、濕氣,這些邪氣在體內會阻塞經絡及臟腑,而導致氣血不通故會造成疼痛,嚴重的話甚致會造成關節腫脹變形,這就有點類似風濕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像這種關節炎只要去除風氣、濕氣即可緩解腫脹疼痛的程度


 


4.溫陽


溫陽藥可以去除體內的寒氣,中醫理論「寒則氣滯血凝」,就像水遇到冷空氣會結冰一樣,血遇到寒氣就會凝固,體內寒氣重則血液循環不良、氣血不通於是就容易產生疼痛。


 


5.調整體內臟腑的氣血平衡


中醫理論「臟腑有病,反應體表」,今天體內某一個臟腑出了問題(氣血太過偏盛或不足),其痛就會出現在該臟腑的經脈循行路線上,例如:


心絞痛的患者,疼痛常會放射到左手臂(心經循行的路線);肝膽火旺的患者,疼痛常會出現在太陽穴(膽經循行的路線)


此時就要用一些引經藥,將藥引入心臟、肝臟,去調節該臟腑的氣血,太過要瀉,不足要補,使氣血達到平衡,其痛自然可除


 


中藥沒有所謂的止痛藥,中藥是利用清熱、行氣、活血化瘀、補腎、去風濕、溫陽、調整體內臟腑的氣血平衡...等方式來促進血液循環及除去導致疼痛的病因,間接地達到止痛的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n9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