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帶著頭腦出社會


去年年底我受邀去一間醫學大學對一群大四學生演講。在兩小時的演講結束後,一個年輕男學生上前走向我。


 


「我需要你的建議。我現在是醫技系大四生,但我很討厭我們系,已經討厭四年了。我曾經想當醫生但成績不夠好,而最接近的系就是醫技系。我在畢業後該如何追尋我的夢想,並進入醫科?」


 


OK。你現在成績如何?你或許可以在台灣考學士後醫科,如果成績夠好的話你可以直接去申請國外的醫學院。」


「我成績很爛,都是剛好低空飛過而已,因為我根本對本科沒興趣,所以我想這大概不太可能。」


好像有些地方怪怪的。


OK,在我們決定要怎麼做之前,或許我們要先問:你應該去做嗎?為什麼你想要當醫生?」


讓我驚訝的是,他頓了頓並咕噥幾句後,最後終於說:


「這是我家人的期待,而我知道那是我的興趣。」


是,但你怎麼知道那是你的興趣?你怎麼知道那符合你的個性、優點和缺點?在過去四年中,你有修過醫學系的課試試看嗎?


沒有。


你有去旁聽過醫學系的課嗎?


沒有。


你有去讀一些醫學系的課程大綱或是教科書來了解一下他們到底在學什麼?


沒有。


沒有?完全沒有?在一個你完全沒有興趣的系念四年之後?那不要說你要如何進去醫學系了,你怎麼知道那真的就是你的興趣?


他無法回答。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有次跟一個高中朋友的對話。那是大四下學期已經快要畢業的時候。我準備要去當兵,而他在補習一年之後,已經考上了醫務管理研究所,這也是他大學念了四年的科系。我問他畢業之後打算幹嘛。


他面無表情的聳聳肩。


「我不知道,再看看吧。我從來沒有真的對我念的很感興趣,我升大四時,我父母說,既然你已經要大學畢業了,那最好再去念個研究所,所以何不去考看看?我考了,所以就再念個兩年吧。我不討厭念這個,但因為我沒有對這個領域真的很有熱情,所以我在想,我可能準備去補習,然後明年去考公務員。」


等等,什麼?這就是你的決定?更重要的是,是這麼簡單的思考讓你做這個決定?


 


邏輯在哪裡?首先,如果你念了四年後確定你對這個沒興趣,那為什麼你還要去補習然後考試並再去兩年研究所?這多浪費社會資源?更重要的是,或許在你沒有多想的情況下你就佔了某個人夢寐以求的研究所名額。


第二,如果你對公職有興趣,那為什麼不大學畢業或是當完兵後就去考?此外,哪種公務員?你的興趣是什麼?市府?農業部?郵局?什麼?你到底有沒有想過這些啊?


 


以我看來,多數我們遇到的挑戰和問題可被分為兩種:哲學性問題和技術問題。


 


比如說,第一個學生考慮是否要念醫科是哲學問題,能不能考上是技術問題。這完全是兩件事,需要完全不同的分析、思考過程和心態。


 


而最重要的問題:


我相信多數在台灣或是亞洲念書的人都會遇到,有朋友有類似的心態,或甚至自己也做過類似的決定。如同上面兩個例子所述,在念了156年書之後,我們多數人會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問題感到困惑,並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


 


對多數人而言,問題不應該是我能否當公務員,而是我應不應該考慮去當公務員。


 


亞洲教育把所有事情都弄顛倒了。只強調技術:用功念書,拿高分,但完全不管更重要的另外一半教育:我為什麼念書?什麼是我的目標?我是怎樣的人,我該如何獨立找到我自己人生的道路?在考了15年試、教學生單單把目標放在分數上之後,我們已經喪失了在真實人生中用健全邏輯來做決定的能力。


 


我們99%的人總是想著「我能不能考上醫科?」但我們很少停下來想想「醫科是不是我正確的選擇?」每個人都認為技術性「考上」是最難的部份。那部分是很難沒錯,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上,但現實中對多數人而言,真正最困難且重要的挑戰是確定「我是誰,這是我想的嗎?」的哲學性這部份。


 


但當遇到哲學性問題時呢?我們給學生關於人生、興趣和不安全感最常見的答案是什麼?


別想太多,用功念書。


不覺得很奇怪怎麼年復一年的教育心態都還是一樣?這讓多數亞洲公司都還是以製造出名,台灣、中國和多數亞洲公司還是專注在代工;亞洲的蘋果、GoogleFacebook在那?注重創意、品牌管理和自覺的業界領袖在那?很多亞洲國際學生都分佈在工程或是資訊科學領域,沒錯這些領域亞洲人都很擅長,但是多數畢業生什麼時候才會不再只是幫別人工作,完成別人的夢想?不覺得很納悶許多父母都會說這樣的話:


「對我孩子來說最好的工作是當老師、醫生或是公務員。」


 


我們的文化和教育心態永遠都是不要冒險、穩定和簡單生活。努力工作完成目標是沒錯,但是除此之外生活不是應該還有更多事情嘛?我們不也應該訓練我們下一代年輕人有邏輯去判斷事情並能分析去問問題?


用商業的角度來說吧:


作為一個高階主管,我常常需要決定是否要透過併購來擴張我的企業。


但在我決定是否該花1億美金買下一個競爭對手之前,第一個邏輯問題應該是:


我應該買這個對手嗎?這對我未來策略是好的選擇嗎?


如果你是執行長,先去想技術性的「如何買」而不是想哲學性「為什麼買」,這不是一個很荒謬且沒有邏輯的想法嗎?


 


在未來日子的每一天,在每一個商務決策和個人人生選擇中,記得:


停下來、思考,並且避免做沒有邏輯的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n9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