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大紀元9月1日訊】
危險因子婦女應提高警覺
在台灣子宮內膜癌佔婦科癌症的第二位,僅次於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之比是1:16,而在歐美國家,卻是最常見的癌症。
近年來,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有所改變及營養的改善,子宮內膜癌有增加的趨向。大部分子宮內膜癌都發生於停經後的婦女,只有5%發生於年輕女性,20-25%會發生在40歲到停經期間。
哪些人比較會發生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有:
(1)肥胖:如超重8-20公斤者會比正常體重的人高出3倍;超重20公斤以上則高出10倍罹患子宮內膜癌
(2)完全沒有生育過的婦女
(3)晚停經的婦女,一般台灣婦女停經年齡約49歲。如從未過生育,而體重超過正常體重15%,停經超過49歲者比正常婦女高出五倍機會發生子宮內膜癌。
(4)糖尿病
(5)高血壓
(6)多囊卵巢症候群
(7)如乳癌患者服用Tamoxifen 亦比較易患子宮內膜癌。有以上的危險因子的婦女需特別提高警覺。
不正常出血時迅速就醫
子宮內膜癌最容出現的症狀是不正常陰道出血;其次是稀而帶異味的陰道分泌物,經常染有血絲。其他如腹部不適、子宮積膿、貧血等也是常見的症狀。
停經的婦女或具危險因子者最好定時作超音波檢查測視子宮內膜厚度,如子宮內膜厚度過厚就要注意。最好的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是醫師的警覺。對於所有更年期婦女有不正常子宮出血,或年輕婦女陰道有不正常出血經治療效果不彰時,都必須懷疑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
正確的診斷方法是利用傳統的分次子宮擴刮術取得適當的標本,來做組織學診斷,子宮內視鏡亦可幫忙診斷。
子宮內膜癌大部分屬於腺癌,70%以上屬於第一期癌症,也就是癌症只局限於子宮體。然而第一期如果細胞分化不良,子宮體侵犯超過1/2或有淋巴轉移,均屬高危險群。
及早發現和治療預後較佳
在治療上,如屬早期病灶以手術為主,手術包括全子宮切除、骨盆腔淋巴、主動脈旁淋巴切除及細胞學檢查。
手術後病理標本顯示如腫瘤超過1/2子宮體,需追加放射線治療;如屬晚期病灶則以化學藥物或高劑量黃體素治療。部分年輕未生育過的患者希望保有子宮,可嘗試以高劑量黃體素治療,但成功率不高。
子宮內膜癌的預後與期別有關,
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為80-90%,
第二期為67-77%,
晚期只有5-40%,
故早期發現和治療非常重要。——轉載自《高雄榮總醫訊》(h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