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兒急性闌尾炎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學中心小兒外科主任黃振盛
闌尾位於右下腹,小腸和大腸的交接處,似蚯蚓狀,一旦發炎,稱為闌尾炎,即俗稱的「盲腸炎」,據統計,男生一輩子會得到闌尾炎的機會約8.67%,女生的機會約6.7%。這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在500年前就已被提出,1939年病理學家Wangensteen提出闌尾內腔形成阻塞而造成後續發炎反應的學說,闌尾切除術自此形成闌尾炎的標準治療方法,今日在各醫院的統計,闌尾切除是最常見的緊急手術,好發在10至30歲間。
然而闌尾炎發生的確實原因仍然並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闌尾內腔阻塞是主要原因,糞石(糞便的硬塊)、寄生蟲感染,以及淋巴腺的增生,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
己開發國家發生率高於未開發國家可能和飲食習慣有關係,例如:常吃纖維少、低渣的食物。在2001年的文獻報告指出有闌尾炎家族史的後代罹患闌尾炎機率高於沒有家族史者。
闌尾炎發生初期時,常合併噁心及嘔吐,所引發的疼痛是轉移痛,大多會發生在上腹部或肚臍周圍,因而在症狀初期,和腸胃炎極為相似,常被民眾或醫師誤認,導致延誤就醫。
隨著病情進展,發炎逐漸加劇,進而刺激右下腹位置的腹膜,腹痛轉移至右下腹。當闌尾內壓過高最後造成闌尾過於腫漲壞死而穿孔破裂,併發腹膜炎及腹內膿瘍,甚至引發敗血症,危及生命。
小兒闌尾炎難診斷的原因在於幼童不會表達疼痛,也不會描述疼痛轉移的特性,不易在第一時間內獲得正確診斷,再加上小兒闌尾壁較薄、腹內大網膜不發達,不易形成包裹闌尾的效應,所以在發生闌尾炎24至48小時後可能發生闌尾破裂及腹膜炎,數年前我曾統計過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一年所執行的小兒闌尾炎手術,63%已破裂,遠高於成人的比例,原因即在此。
小兒闌尾炎的表徵為何?初期可能表現出腹痛、噁心、嘔吐及食慾不佳,數小時後轉移至右下腹部,患兒通常還會表現出彎腰(或向右側彎),拒絕走路或動作緩慢等特徵,及可能伴隨輕微發燒現象,然而闌尾炎更進一步形成穿孔破裂及腹膜炎時,發燒常超過攝氏39度左右。當形成腹內膿瘍時,患者可能發生腸阻塞現象,產生嚴重的嘔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現象。
治療方面:早期診斷,迅速手術切除,術後抗生素治療是不二法門。一般而言,單純性闌尾炎經外科手術切除後,再加上短期抗生素的使用,只需要住院三至四天左右,愈後良好。但若是「穿孔性闌尾炎」術後可能需放置引流管及合併強效抗生素治療,常需住院七天以上,術後併發症在前者約為1.2%,後者約為 6.4%,常見的併發症有傷口感染、腸阻塞、腹內膿瘍,在女生可能因骨盆沾黏增加不孕機會。
近二十年來腹腔鏡手術在小兒外科蓬勃發展,也用於闌尾炎切除手術,手術僅需在肚臍及下腹部切開三個0.5至1公分的切口進入腹腔,利用微型內視鏡器械進行闌尾切除,相對於傳統右下腹手術有以下優點:
1.傷口感染率較低
2. 手術後較不疼痛,能夠及早下床及活動,縮短住院日數,小兒課業影響較小,父母也可盡早返回上班。
3手術後腸胃排氣快,可早日進食。
4.傷口小且美觀,不必拆線。
5.手術中可檢視腹內其他臟器,如遇腹內膿瘍時,可以充分引流沖流。
6.手術後腸沾粘機率較低。
在急診室內常見到當小孩子肚子痛時,父母親的心也會跟著痛,恨不得替孩子生病,如何面對闌尾炎和替小孩選擇效果良好、較不疼痛的治療方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無疑的是一個好選擇。(摘自《臺北醫學大學健康快遞e電子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