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疾病的人>> 網友推薦一
『發明疾病的人』,左岸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一位記者,1999年以後在德國『明鏡週刊』任職,這本書深入淺出地描述了目前我們醫療體系對『發明』疾病的熱切,遠遠超過了疾病本身是不是真的存在,他用了一個非常強烈的字眼『販賣疾病』。
他引述了一個澳洲藥學家的說法,目前這種販賣疾病的操作方式分為五種:
一、把生命正常過程當作醫療問題。例如男性的掉髮問題。
二、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目前神經醫學最容易把健康的人變成病人,例如羅氏藥廠在90年代末期,一直在市場上宣稱,他們的藥可以解決社交恐懼症(俗稱的害羞),在美國估計有超過1/4的人都會被診斷出有憂鬱症的傾向或是類似的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的種類在美國從二戰以後,從26種增加到了395種。
三、把致病風險當成疾病,最有名的案例就是骨質疏鬆症,人體本來的自然老化被解釋成疾病,事實上,人體的骨骼密度在30歲之後,就會開始下降,而老人也因此容易骨折,但是現在在藥廠的贊助宣傳之下,變成婦女要在老年之前,就要針對骨質疏鬆症進行一系列的治療,因此骨質疏鬆的疾病年齡,就從70歲拉下到了40歲,而不斷的骨質演查顯示的骨質流失,事實上這樣做,並不能防止老年以後的骨折,而所謂的癥狀其實只是正常的自然老化。另外還有高血壓和膽固醇,也都是藥廠在宣傳會有『致病』危險後,將許多的人定義成了『病人』。
四、把罕見症狀變成四處蔓延的流行病,最有名的例子則是威而剛,事實上藥廠針對的銷售對象,並不是因為疾病或是某些意外傷害而造成的勃起障礙,而是普遍的『平常』性生活,輝瑞藥廠宣稱:『40歲到70歲的男性有百分之50有性功能的問題。』事實上,在醫學的定義上,這些只是男性自然老化而不能負荷高頻率的性生活的自然現象,但是大多數類似藥品的廣告,事實上是針對較年輕族群的市場而宣傳。
五、把輕微症狀當作重病前兆,實例是『大腸急躁症』,在許多人的一生中,多少都會經歷過這種症狀,許多都是一般的腸胃小問題,但現在則被慢慢誇大疾病的嚴重性。
疾病被發明出來以後,要先被公眾意識所接受,病患和保險公司才會付錢給相關藥物和療法,所有的現象都和現代的廣告行銷結合在一起,也因此藥廠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有錢。
而越來越多的疾病目前在被定義中,健康已經不再是個人的生理現象,反而變成了商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