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物當三餐 少蔬果大腸憩室炎報到
作者: 【記者方一成/彰化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25日 上午12:06
彰化埔心鄉一位65歲林先生,連續水瀉3天後,開始有發燒現象,右下腹疼痛就醫。經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問診,得知林先生幾年前割除盲腸,而且平常就有便祕不良習慣,經由抽血檢查與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定罹患大腸憩室炎。
蔡安順醫師昨(24)日指出,還有一名45歲張先生,平時常把炸類食物當三餐,很少吃水果、蔬菜,長期有便秘症狀,因為下腹疼痛就醫,檢查也是罹患大腸憩室炎,其實這樣的患者也不算少。
大腸憩室是突出大腸腸壁外的囊狀構造,西方工業化國家是發生率較高的區域,開發中國家則較為少見,推測原因可能是飲食中缺少纖維質所導致。國人的飲食習慣漸漸西化,主要食物有高油脂、低纖維的傾向,加上內視鏡與影像診斷的進步,被診斷出大腸憩室症的人數正逐年增加中。
蔡安順醫師表示,沒消化完的食物或是糞便掉入憩室中,就可能會阻礙憩室的血液循環,造成局部的刺激和發炎,讓大腸內的細菌趁機侵入,這種感染、發炎的憩室,就是憩室炎。發生憩室炎時會出現腹部劇烈疼痛、發冷、發燒和噁心等症狀。
署彰醫院肝膽腸胃科表示,嚴重的大腸憩室炎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大腸穿孔形成膿瘍、腹膜炎、敗血性休克、或與其它器官形成廔管(例如:小腸、陰道、或膀胱),另外,若在腸壁周圍發炎造成纖維化就會導致腸阻塞或形成類似腫瘤的硬塊。
蔡醫師說,腹部電腦斷層是大腸憩室炎急性期最準確也最安全的診斷工具。另外,應避免在大腸憩室炎的急性期執行下消化道大腸鋇劑攝影與大腸鏡檢,因為,會大大增加大腸憩室炎的膿瘍破到腹腔的機率,建議在大腸憩室炎治療六周後再予以施行,目的是為了了解大腸憩室炎發生的範圍與排除其它疾病。
肝膽腸胃科表示,大腸憩室炎的治療方針以嚴重度分級來區分。等級一(結腸周膜或腸繫膜旁膿瘍)與等級二(局限的骨盆腔內膿瘍),以靜脈注射廣效性抗生素、禁食讓腸道休養、併予以靜脈注射提供體液及電解質。
至於等級三(化膿性腹膜炎)與等級四(糞便性腹膜炎),除了上述治療外,更須要合併經皮引流管引流或外科手術引流或予以大腸切除。
蔡安順醫師呼籲,大腸憩室的形成與年齡老化直接相關,長期便祕更會加劇大腸憩室的形成與增加大腸憩室炎的發
生。建議多多攝取高纖維食物、減少高油脂食物、充足的水分攝取、適當的運動,可以減少便祕的發生,進而預防大腸憩室炎的發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