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 飲食控制4原則


 


【大紀元20120307日訊】(


大紀元記者李郁玫臺北報導)


多數病患被告知罹患慢性腎臟病時,疾病已惡化至需要立即洗腎的階段,再加上不正確的飲食習慣,三餐外食的比例提高,更加速疾病惡化,因此飲食管理成為控制慢性腎臟病的必要條件。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陳漢湘醫師表示,慢性腎病患的疾病管理包含醫療和飲食管理兩個面向,營養攝取對於慢性腎臟病患相當重要,良好的飲食管理是減緩疾病惡化過程的重要關鍵,可降低疾病惡化至需要洗腎的階段。


 


陳漢湘說,慢性腎臟病患的飲食管理會因腎衰竭的各階段或使用治療方式的不同而有分別。為了延緩病情惡化至需要洗腎的階段,在營養上應注意蛋白質攝取量、熱量攝取量、熱量來源比及相關營養素,例如:鉀、鈉、磷及維生素之需求量。但若是病患同時罹患糖尿病,還需要控制醣類攝取;若是同時罹患高血壓,則對於鈉的攝取應更嚴格。


 


中華民國營養師全聯會常務理事金美雲營養師說,慢性腎臟病患的營養攝取應隨時調整,並符合個人疾病管理的需求狀況,要考慮慢性腎臟病患個人的生理差異、不同的罹病階段和共病情況。


 


合併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飲食控制複雜度提高且難以落實,因此病患在飲食準備若出現問題,應隨時諮詢營養師,並依照營養師的建議謹慎準備日常飲食。


 


「腎利飲食」簡單控制飲食
有鑑於慢性腎臟病患飲食控制不易及營養攝取認知不正確,台灣腎臟醫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共同推出「腎利飲食」(Dietary to Avoid DialysisDTAD4個重要營養攝取觀念。


營養一:控制蛋白質攝取量
建議未洗腎病患每日攝取蛋白質基準量為0.60.8g1㎏體重,洗腎病患每日攝取蛋白質基準量為1.11.5g1㎏體重。


 


罹患慢性腎臟病,當腎臟無法將身體所代謝的含氮廢物排出體外時,適度降低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減少廢物產生,而在腎功能進展到不同時期,對蛋白質攝取量的控制也不同,必須要注意若是蛋白質量攝取不足,也會讓病患曝露在更高的死亡風險中。


 


營養二:低GI飲食,維持穩定血糖
控制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低於55。若慢性腎臟病患同時罹患糖尿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併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死亡率相對增加,醫療照護和營養管理的難度也升高,建議選購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或營養補充品。若是食物沒有標示GI值,要掌握「纖維愈多、GI值愈低」的原則選購。


營養三:攝取好油脂
熱量攝取要足夠,遵守零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酸佔總熱量比<7%之原則。慢性腎臟病患並不是少油就好,因為少油會造成熱量不足而缺乏飽足感,反而不利於維持血糖穩定。選擇油脂要減少攝取不利於心血管的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並改以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為佳,例如:高油酸紅花籽油、芥花油、橄欖油。


 


營養四:補充纖維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慢性腎臟病患常有腸胃道機能的困擾、甚至是便秘的症狀,除了可以透過飲食補充纖維,也可以透過攝取膳食纖維與適量的果寡醣幫助腸道順暢,並且提高營養的吸收率。


 


若無法做到上述飲食控制原則,可以在飲食計畫中選擇搭配符合低GI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的營養補充品,作為飲食管理的工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n9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